2012年3月23日 星期五

馬藍

【示範技巧】
  1. 花:壓舌板、夾子
  2. 星星:筷子
  3. 圓:橡皮筋
  4. 雲彩:用手隨意抓
  5. 魚鱗:筷子
  6. 豆腐塊:筷子
【進行染布】
  1. 雙手戴上塑膠手套
  2. 把布放到洗手台浸濕再扭乾
  3. 輕輕的把濕布放下染料桶中,慢慢的翻開每一個地方,使每一寸布都能確實的上到染料
  4. 擰乾後,在空氣中,慢慢的翻開每一個地方,使每一寸布的染料都能確實的被空氣氧化
  5. 重覆3 和4 的步驟1~4次
  6. 將布攤開,用夾子夾在繩子上

六、傳統藍染染液的製作

傳統藍靛染液的製作主要分成兩個部份,即製藍與建藍。在製作藍染植物的藍靛染料時,需搭配合適的氣候環境與農業技術,並加以經驗純熟的製藍、建藍等基本加工技術,才能製造出可供染色的好染液。

(一)製藍
傳統沈澱法製藍,選用的藍染植物是馬藍。首先要將馬藍生葉浸泡在水中,浸泡的時間依季節與溫度的變化而有所不同,需視藍葉腐爛與藍靛素溶出程度而定。一般而言,夏季時節約為24~36小時左右。等藍葉中的藍靛素溶出後,將腐葉撈出,再加入適量的石灰乳,並快速攪拌。攪拌的時間則視泡沫高聳的情形而定,當泡沫下降減少而呈現細小狀時,即可停止,並讓藍液靜置,待藍靛沈澱後,便可將上層的咖啡色廢液排出,或用胚布袋過濾,即可取得藍靛。

(二)建藍
除採用傳統發酵法治作藍靛染液外,傳統染液製作的先決條件是需儲備鹼水。早年農作時期,稻草取得容易,大多用草木灰製作鹼水,再加入藍靛與可幫助染液發酵的營養劑,如此晨昏定省的攪拌使母菌活絡,再加以細心照顧留意環境變化,並適時的加入營養劑補充母菌能量,等待發酵。

http://163.30.102.1/envedu/plants/htm/6-3-1.htm

http://nature.edu.tw/nature_include/2_2/share.tpc.edu.tw/san/c3pics/c4.swf

與馬藍有染~三峽藍染初體驗

上禮拜六,參加了劉媽公司的員工旅遊,跑到三峽老街玩染布~~~

經過整頓後的三峽老街變得乾淨整齊,雖然仿古建築依舊,但我總覺得就是少了一點樸實的古味兒~~~

作為染劑的植物有好幾種,三峽這裡的染料來源以馬蘭為主,它的根部就是俗稱的「板藍根」,相信大家都不陌生…

當天由三角湧文化協進會的老師為我們講解如何做藍染,原來染的花樣很多,有夾染、綁染、絞染、蠟染、型染(刮漿染),花樣好多,原本是想用夾染+綁染製作我要的花樣,無奈我當天還在感冒人恍神,再加上時間給的不多,只好選擇最簡單的綁染來製作我的第一塊染布。

首先,我們需要的材料有:一塊白布、橡皮筋、乾淨的衛生筷、壓舌板或冰棒杓,以及認真聽講。(照片中的劉媽跟喬醫師非常認真聽老師講解)



再來是將布折成你要的形狀,染布就是發揮創意,高興怎麼折就怎麼折,折好之後,再用橡皮筋及上述木片固定就可以開始進行染布了!!!



我們三人有各自的綁法,我是屬於頭昏腦脹型,所以全部都用橡皮筋綁一綁搞定!!

劉媽是高調炫耀型,其實也不知道在綁什麼,但就是硬要什麼都來一點(橡皮筋+衛生筷)

喬醫師是穩紮穩打型,選擇用木片很"搞工"的捆來捆去,但是一眼就被我看穿他想作的是"burberry"







綁好之後的白布要先浸清水,這是為了密合染布之間的纖維空隙,這樣可以幫助染布浸入染液時更佳好吸收。

確定整條布都濕了,再把它用力擰乾,擰越乾越好,這樣染劑比較容易上去。

接著,我們要戴好手扒雞手套,進行藍染時最好不要穿白色的衣服,把袖管捲起來,配件首飾也收起來,避免被染到,就要來我們的大染缸裡玩上色~~~

老師說藍染至少要三次,每次在染缸裡至少兩分鐘,在染的過程中要不斷的把布翻開(但不要把綁的部分弄散,不然想作的圖案就變形了),

然後再拿到外面擰乾,與空氣進行完整的氧化作用,氧化越完全,顏色越深,藍色越正(染的時間越久就會變成藍黑色),氧化不完全就會變得青青綠綠的顏色不太好看…

即便我們作了萬全準備,在最後拆掉手套後,還是發現手指頭變成外星人

(左邊的手是喬醫師,右邊是我的,不知道為何我的左手完好如初耶????)

(還有植物染的味道其實也不好聞,當天是因為感冒戴口罩稍微遮了一下味道,過程中我不只一次的說想吐…我想是因為身體不好特別沒抵抗力吧…但老師一再強調只有小朋友會不適應這味道)





http://guccicat.pixnet.net/blog/post/24582672-與馬藍有染~三峽藍染初體驗

CCTV的選擇

攝影機 (CCD Camera)
攝影機主要功能來自鏡頭光學圖像聚焦,經由CCD轉換為隨時間變化視頻訊號,再經攝影機內部線路處理CCD轉換視頻訊號,經由同軸或光纜或其它傳輸途徑將訊 號傳送至監視器上顯現。CCD感測器屬於類比式的攝影裝置,近年來許多製造商推數位式的攝影機,主要內部是否設計類比/數位轉換器之相關電路。

CCD感應器面板尺吋介紹 (CCD Format Size)
CCD攝影機感光元件有效面積尺寸,一般是以Vidicon Tube早期電子式攝影機Sensor的直徑來表示。所有CCD高寬比均為4:3,面板尺吋分1" , 2/3 ", 1/2 ", 1/3 ", 1/4 " 吋。

攝影機依色彩種類區分黑白及彩色
攝影機依色彩區分黑白(B/W)及彩色(Color)。彩色採用NTSC(美規60Hz)或PAL(歐規50Hz)。黑白為採用EIA(美規60Hz)或 CCIR(歐規50Hz)系統,黑白攝影機有較高解析度、較好的訊號雜訊比(S/N Ratio)、對光靈敏度較強及比彩色攝影機較好的對比。

攝影機解析度
解析度是一種影像系統能重新產生詳細影像能力的量測,常見攝影機解析度是根據水平掃描線(TV Line)為區分。一般水平掃描線520條以上為超高解析度,常見的有600, 550, 540條。水平掃描線介於450~480條為高解析度,而420條以下為中解析度。

鏡頭 (LENS)
鏡頭之主要功能為,收集被攝影物體反射光並將其反射光聚焦於CCD上其投射至CCD上之圖像是倒立,攝影機電路具有將其反轉功能,其成像原理與人的眼睛相同。

非球面變焦鏡頭 (Aspherical Varifocal Lens)
一般球面鏡頭,在達到理想的焦距點之前,光線就會從鏡頭邊緣形成影像。所以球型鏡面的中央會產生影像模糊或扭曲。相較於一般球面鏡頭,非球面鏡頭的光緣來自鏡頭邊緣,與理想焦距點穩合,故能在光緣不足的情況下,亦能呈現清析銳利的影像。


鏡頭與CCD感測器搭配應用
一般CCD攝影機需搭配鏡頭使用,然不同的CCD面板尺吋大小需搭配不同的尺吋的鏡頭,通常鏡板尺吋大小可以大於或等於,但不得小於CCD面板尺吋大小。此 外,CCD感光裝置大小也會影響視角,當使用相同鏡頭,較小的感光裝置會產生較窄視角。鏡頭的格式(format)是和視角沒關聯的,鏡頭只是投射影像到 感光裝置的範圍內,也就是要投射到相同或更大格式的感光裝置上。這也就是說1/3"CCD攝影機能夠使用1/3"到1"的鏡頭的全部範圍。1/3"焦距 8mm 鏡頭和2/3"焦距8mm 鏡頭會產生一樣的視角,但是2/3"焦距8mm鏡頭能增加解析度及影像品質。
 
紅外線濾片轉換器
當攝影機於觀看範圍內感應到足夠光源時, 會自動將紅外線濾片關閉,相反地,當周圍光亮不足時,紅外線濾片將自動開啟。當攝影機於彩色模式運作時 (照明度7 lux以上),攝影機將紅外線濾片關閉以獲得精確的彩色影像。而當攝影機於黑白模式運作時 (照明度4 lux以下),攝影機將紅外線濾片開啟以增加光源感應度來獲得更明亮的影像。

日夜型攝影機 (D/N Camera)
日夜型攝影機故名思義,此攝影機可使用於白天及晚上。由於一般攝影機無法隨環境光線變化自動調整影像,造成影像失真。日夜型攝影機會根據不同光源變化,自動調整影像格式,當白天光線充足時,可以輸出彩色影像。當晚上光源不足時,就會自動切換濾光片,並啟動紅外線燈照射,輸出影像轉為黑白影像。


變焦型攝影機 (Varifocal Camera)
一般CCD攝影機必需另外搭配鏡頭,變焦型攝影機則將CCD攝影機結合變焦鏡頭為整體搭配,客戶可以省去選購鏡頭之麻煩,使庫存管理更加方便,且施工簡易與 施工時間縮短。在變焦鏡頭的焦距範圍內,可以自由的改變焦距,施工人員在安裝攝影機/鏡頭的時候,只需輕易地轉動調整桿即可。

紅外線攝影機 (IR Camera)
當攝影機所處環境的照度低於一定值時,攝影機的監視效果會受到影響。紅外線攝影機解決了這類問題,有助於捕捉人類肉眼無法接收到的畫面,有些紅外線攝影機可 以補充無光源環境或夜間攝影的光源,以提昇影像的品質。紅外線攝影機主要由攝影機、紅外燈、鏡頭等三部分所組成,因此此三元件的品質改善,直接影響到紅外 線攝影機的效能與成本。有些紅外線攝影機沒有安裝紅外燈時或是照明距離不足時,則需搭配使用紅外線投射器。


禾企紅外線攝影機MTC-Lxxx系列優點
一般紅外線與可見光之焦距點不同,容易造成影象模糊,禾企MTC-Lxxx系列建置可自動調整焦距之紅外線白天/夜晚專用鏡頭。當鏡頭對準攝影物體時,即使在夜晚,影像也能保持完美精準並呈現真實色彩。


紅外線攝影機依使用環境分室內/室外
紅外線攝影機的應用相當普及,從軍事應用到道路監控、鄰里監控,更延伸到大樓以及商用等領域。紅外線攝影機可廣泛應用於室內及室外,若使用於室外則需考慮防水能力,室外紅外線攝影機多具有防水等級。

http://www.shany.com/p05-1ac.htm